立秋:夏色收 秋聲動

2022-8-8 14:57  |  來源:新華網

(插畫)立秋(橫版)新華社發王斌作
  
  今年8月7日為立秋,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。從立秋開始,陽氣漸收,萬物內斂,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。
  
  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:“一候涼風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蟬鳴”。事實上,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。俗話說:“熱在三伏”,立秋往往還處在中伏,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氣爽,我國大多數地區要等到白露前后。“秋后一伏”,這一段時間還是比較“難熬”的,對農民和農業來說也是寶貴的。
  
  俗話說:“晚立秋,熱死牛”。今年是晚立秋,虎年可能會遇見“秋老虎”,怕熱的人自然更喜歡“早立秋,涼颼颼”。但對農事而言,卻是“七月立秋樣樣收,六月立秋樣樣丟”。因為如果農歷七月立秋,夏收作物和秋收作物都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,長勢好、產量高;如果立秋在農歷六月,就是早立秋,天氣很快要變涼,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,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。
  
  “立”,就是開始;“秋”,就是禾熟。立秋首先意味著莊稼開始結果孕籽,從南方到北方,中稻開花結實、大豆結莢、玉米抽雄吐絲、棉花結鈴、甘薯迅速膨大。所以立秋之后,田間作物對水分要求迫切,農諺說“立秋三場雨,秕稻變成米”。
  
  每一句農諺背后,都蘊含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農業知識和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。“棉花立了秋,高矮一齊揪”,就是說立秋時節,棉花及時打頂、整枝,去老葉、抹贅芽,可以減少爛鈴落鈴,促豐收;“七挖金,八挖銀”,說的是立秋前要趕緊鋤草、翻土,這樣立秋以后雜草就不能生根了,秋挖可以“斬草除根”,疏松土壤,蓄水保墑。
  
  說起立秋養生,民間有“立秋”這天“貼秋膘”“咬秋”等習俗。秋季適宜人體進補,立秋后一段時間內暑氣仍盛,濕度也很大,人們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,再加上夏季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,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,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油膩,宜食清熱健脾、利濕潤燥、滋陰潤肺的食物,如銀耳、百合、香蕉、梨等。
  

  責任編輯:楊博        沈彤
  新聞熱線:021-61318509
注: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,均為原作者的觀點。凡本網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文件資料,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
0

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

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

上海文藝網客戶端
上海文藝網手機
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
責任編輯:沈彤
電話:021-61318509
郵箱:bjb@shwyw.com
廣告投放聯系方式:021-61318509 郵編: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
COPYRIGHT 2012-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。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,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。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、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。
地址: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-1 滬ICP備13019820號-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