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園大塘移民“后扶”托起小康夢

2023-11-30 17:38

作者:李登求 畢凌鋒
  


  
  太湖縣江塘鄉大塘村黨支部汪書記見到能人老甘時,他正在大塘角自家大棚里和妻子摘朝天椒。剛摘滿一筐,兩個人正準備抬上棚前停著的三輪車。汪書記一頭鉆進來,老甘忙停下手里的活,說道:“汪書記來啦,有事嗎?”
  
  汪書記隨手從筐里拿起一根紅色的朝天椒,對著從棚頂漏下來的陽光晃了晃說:“辣死人的小辣椒。來,老甘,我來是跟你說件事。你愿不愿意改種食用菌,如木耳和香菇,這個掙錢呢。”
  
  影子一樣的陽光在老甘腦袋上晃蕩。他摸著頭道:“種食用菌?我只會種辣椒,那個東西我一點也不懂啊。”
  
  “不懂沒關系,你是種植能人。我們準備由村委會牽頭,采用村集體+合作社+農戶的模式穩步發展種植食用菌。采取“村集體+村干部+能人”方式成立“菌業發展有限公司”。你就是我們村委會選出的第一個能人。我們村是水庫區移民安置村,縣移民中心也會支持。”
  
  “這……”老甘看著棚內和棚外滿園的辣椒,有些不舍。
  


  “你如果同意,等你采摘完辣椒。我們就把辣椒大棚和辣椒園改造成大塘村食用菌產業基地。生產由你牽頭負責。”汪書記滿臉期待地看著老甘。
  
  老甘聽說有人指導,同樣還是在大棚里干活,還有縣移民中心的支持,終于被汪書說動了:“那好,我愿意!”
  
  大棚外的陽光有些刺眼。大片的辣椒園里,許多手提籃子,頭戴草帽或頭巾,穿戴花花綠綠的婦女,正在采摘辣椒。
  
  汪書記今天來的想法,并不是憑空冒出來的。
  
  太湖縣江塘鄉大塘村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地區村,距縣城20公里,共有24個村民組,650戶,2548人,村域面積7.6平方公里,擁有耕地面積4500畝,林地面積3900畝。近年來,隨著土地的平整,全村的田地基本實行了大面積土地流轉,閑置勞動力越來越多,為了充分利用本地資源,增加就業崗位帶領村民致富,經多次考察,發現當地的氣候非常適應香菇、平菇等食用菌的生長,且平菇的主要原料為落葉雜木和秸稈,當地原材料資源豐富。經過慎重分析,決定把種植食用菌定為村里首選發展項目。
  
  那段日子,汪書記白天在村里轉,晚上輾轉反側地想。聽說隔壁畢嶺村有個劉師傅是種植香菇能手,立馬上門請教,邀請來村里“把脈”。聽說湖北隨州香菇產業發展的好,馬上帶著村里的同志去隨州考察學習。最后,決定在村里搞食用菌立體種植,成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。
  
  由于58年村上游花涼亭水庫的修建,7萬花涼亭庫區人民在政府的安排下,淚灑故土,陸續移民到異地他鄉。大塘村所在的江塘鄉共安置了移民戶561戶,1288人。其中大塘村有移民戶12戶。食用菌種植的成功,必將帶動移民生活條件的改善。而自水庫移民“后扶”政策開展以來,太湖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,以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、產業轉型升級、移民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為重點,以改善庫區民生為己任,圍繞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,大力推動太湖縣美麗移民村建設發展,取得了一系列成就。
  
  食用菌種植需要啟動資金。江塘鄉領導帶著汪書記來到縣移民中心,向中心領導做了詳細匯報。中心領導經過考察后,立即拍板支持。2017年項目支持18萬元用于采購菌棒生產線;2018年項目支持18萬元修建基地道路,31萬元建設生產大棚;2019年項目支持60萬元采購深加工設備;2022年項目支持雪災修復資金50萬元。
  
  有了移民資金的大力支持,基地道路修好了,大棚建起來了,專家入駐指導了,菌棒順利上架了。老甘上任后每天第一件事,就是到大棚里看看。香菇養殖大棚內,一條幾乎不見盡頭的長廊兩邊,整齊的鋼架上數不清的菌棒整整齊齊地排列著,蔚為壯觀。一只只肥碩厚實的傘形花菇,頂破束縛自己的那層薄薄的透明塑料,以各種姿勢堅挺矗立著,擁擠在一起,蓬發出勃勃生機。而在另一側大棚里,新鮮的香菇已經開始批量采摘了,一邊采摘,一邊烘干,加工成香菇脆片,濃郁的香味飄散在空中,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。那些破土而出的羊肚菌,身著蕾絲小白裙,如同翩翩起舞的仙子,散落人間的精靈,長勢喜人。羊肚菌素有“菇中皇后”的美稱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纖維素和礦物質元素,是一種珍貴的食藥兼用菌,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。棚外,一眼望不到邊的黑木耳種植基地里,擺放整齊的菌袋上長滿了黑亮黑亮的木耳,十分誘人。除了滿地的菌袋,也有遍布基地的人影。這些人當中,有參觀游覽的,有收購木耳的外地客商,有摘木耳的人們,也有晾曬木耳的主人。機器轟鳴,木耳飄香,人來人往,一片繁忙。
  




  幾年來,大塘食用菌基地共帶動周邊8個基地共同發展,累計生產菌棒1000多萬棒,帶動移民戶、貧困戶460戶,其中大塘村內12戶貧困戶分戶種植收益達60萬元;四統一保及托管種植的20戶貧困戶收益達20萬元;村民基地就業務工收入累計發放工資400萬元,其中移民戶、貧困戶就業工資120萬元。帶動19戶移民戶、脫貧戶穩定就業增收。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。大塘村集體經濟不斷跑出加速度,邁上新高度,連續4年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,2022年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25.6萬元,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.6萬元。

  
  2017年大塘村成為市級食用菌產業“一村一品”專業村,舜華菌業種植基地被認定為安徽省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,成為大塘村產業扶貧基地,扶貧驛站和電商服務中心。現已注冊了“大塘脆”、“七星池”、“蘸蘸香”三個商標,生產的香菇、平菇和木耳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,2019年舜華菌業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申報“規上企業”,并與省農科院成功研發“徽香2號”新品種,并獲太湖縣科技創新大賽第3名。食用菌產品遠銷湖北、浙江、廣東等地,年產值突破400萬元。
  
  移民“后扶”點燃了大塘鄉村振興的“引擎”。不光是食用菌產業,還引導成立了農業、油茶、養殖、菌業等領域開發公司,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,市級龍頭企業1家。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。注冊了“盛唐大米”、“霞潤鴨蛋”、“興唐油茶”、“日興香菇”等品牌。通過“魚光互補”發展水產養殖,放養蝦苗、魚苗,年產值達150萬元以上;新建高標準鴨舍4000平方米,養殖3萬羽鴨,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。

  
  汪書記常常在大塘產業基地里碰到老甘,兩個人拿起菌棒指指點點,演繹著“村集體+能人”模式。這天,老甘手拿一瓶腌制的朝天椒,塞給汪書記說:“我老婆叫帶給你的,炒香菇吃,輕脂開胃又清腸。”
  
  汪書記接過瓶子,看著紅紅的朝天椒,笑著說:“好你個老甘,喜新不厭舊。哈哈。”
  
  
  通過移民“后扶”的帶動,大塘村的產業發展起來了,道路暢通了。宋柳林這兩年回家過年,總感覺到家鄉變化一年比一年大。
  
  臘月黃天,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過年,做米糖、打豆腐、燙豆粑、曬臘肉、做年粑……。宋柳林在家門口的稻場上,和妻子幫著母親忙碌。
  
  人在長大以后,在遠離村莊以后,再走近一片田野,一塊菜地,一泓溪水,一縷云煙,總是那么親切。這兩年,在北京某個上市公司的窗口,宋柳林埋在自己的事情和心事里。當所有的意義和目標開始花白以后,守望著故鄉的方向,才明白一個人的根,依然是扎在故鄉的土地和田野上。
  
  風漫卷過來。田野已經收割,天地闃然蒼茫。汪書記從田野中走來,走到宋柳林家門口:“柳林回來了?”
  
  “汪書記來了,快坐。”宋柳林放下手里的活,搬來凳子。
  
  “柳林,我今天來,還是想請你回鄉創業。太湖縣正在全力打造‘全縣大景區、全域大旅游’,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首位產業,江塘鄉定位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產業。現在正是回來創業的大好時機。”
  
  “汪書記,這兩年我也一直在思考,要不要回來創業。說實在的,我也始終割舍不下這片生我養我的熱土,時刻想著要葉落歸根,而且這些年村里的建設和發展,讓我看到了回鄉創業大有希望。”
  
  “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越來越明確,決心越來越堅定,順勢而為就不會出錯。你還有什么顧慮?”宋柳林看到了汪書記誠懇的眼神。
  
  “汪書記,我這次回來,主要就是考察在家門口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的事。你看村里的產業發展得這么好,移民‘后扶’把路也修好了,這些山坡丘陵開發利用都來,一定會助力鄉村發展和振興。我只是有些擔心林地征用和審批手續能否辦下來。”
  
  “審批手續你放心。只要符合國家政策,我們都會幫你辦下來。”汪書記滿有信心地說。
  
  “那好,過完年,我去北京把手續交接完,就回來干。”宋柳林終于被汪書記說動了,下了決心。
  
  田野,安寧、靜謐。隱約可以聽見雀兒的幾聲鳴叫。夕陽是村莊結出的最大果實,果汁般的光芒使得村莊甜蜜、安詳。丘陵逶迤環抱的村莊里,傳來犬吠、牛哞和呼喚孩子回家的聲音,炊煙開始裊裊地升起。不知誰家的孩子突然放響了幾個爆竹,聲音在村莊上空回蕩……
  
  說干就干。“田園大塘”生態農業旅游度假項目很快就批下來了。
  
  項目總占地面積1500畝,總投資1.5億元。致力于打造一個融農業觀光、田園度假、生態游憩、戶外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休閑度假目的地。項目包括餐飲會議、野奢酒店、鄉村民宿、康養中心、親子游樂、水上樂園、農業體驗、課外研學、拓展訓練、生態種植等10個大項50個子項目。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5000萬元,新增就業崗位200個以上,尤其可以幫助解決當地大部分貧困人口和留守婦女、老人的就業問題,同時帶動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以上。而且,項目采用平臺化運營,將帶動周邊大量人才進行創業。
  
  林地很快征用下來了,項目區內的草堆、廁所、鴨棚經協調后,村民們給予了大力支持,也很快拆除了。
  
  “太商返鄉創業,助力鄉村振興”的書記項目以來,縣委書記、鄉黨委書記多次來到項目工地,為項目實施出謀劃策、解決難題。縣委朱書記就來現場4次,召開現場會,分析問題,解決問題,為企業發展找出路,找方法。項目也得到了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的積極支持。
  
  行走在項目區,工人們有的在忙著室內裝修,有的在忙著道路硬化,有的在忙著攪拌混泥土。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村民。經過一年多的打造,“田園大塘”已初見雛形,一座依托獨特鄉土人文、鄉愁生活、山水林田湖鄉村生態景觀正在呈現。沿著休閑登山步道,走向山嶺的木屋民宿“梅嶺松居”,山路上開滿了各種野花,池塘波光粼粼。走進木屋,屋子里充滿了自然的氣息和淡淡的木頭香,讓人感到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感受那份與世無爭的寧靜。清晨,當第一縷陽光透過茂密的松葉,灑在木屋的窗戶上,將整個屋子染成了溫暖的金色。山頭的風穿過松林,幻化出曼妙的旋律。黃昏,站在山頂上俯看“田園大塘”,猶如一幅夢幻般的田園畫卷。道路黑白相間,大塘如鏡,綠樹成蔭,大片的稻田涌動著金色的波浪,被陽光照亮。如珠散落的村莊民宿、度假新村、梅嶺莊園、親子樂園等,傳承歷久彌新的家鄉風物,又演繹著新農村的變化、新的氣韻。
  


  2023年9月16日上午,田園大塘農旅綜合體開園儀式舉行。儀式上,縣委書記朱小兵宣布田園大塘農旅綜合體正式開園。同時指出,當前,太湖兒女情系家鄉、建設家鄉的熱情、激情高漲,他們放棄大城市優越條件回到家鄉,體現了對家鄉的一份深厚情誼,對家鄉父老的一份深厚感情。全縣上下正在著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誠邀更多的太商返鄉創業。
  


  開園以后,田園大塘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,當原生態的自然風光與多樣化的游玩體驗相結合,鄉村有了新花樣,旅游有了好風光。年輕父母們陪伴孩子一起縱情山水,感受自然,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。
  
  只見他們有的“凌云而行”,有的“踏虹而歌”,有的“乘風破浪”,有的“叢林穿越”,體驗了一場放松愜意又激情昂揚的鄉村旅行。江塘鄉農民豐收節暨“全國科普日”主場活動在此舉行;2023年長三角汽車(房車)集結賽在此精彩呈現;“走進自然,探索科學”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豐富多彩……
  


  田園大塘,太商返鄉創業的樣板,正以她獨特的姿態和魅力,奏響了鄉村振興的交響曲。(攝影:李登求 王淑清 王曉霞 王家勤 王宏亮 陳振偉)
  
  
責任編輯:楊博         沈彤
新聞熱線:021-61318509
注: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,均為原作者的觀點。凡本網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文件資料,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
0

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

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

上海文藝網客戶端
上海文藝網手機
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
責任編輯:沈彤
電話:021-61318509
郵箱:bjb@shwyw.com
廣告投放聯系方式:021-61318509 郵編: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
COPYRIGHT 2012-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。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,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。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、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。
地址: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-1 滬ICP備13019820號-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