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昆深耕公益藝術教育結碩果
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第十七期結業典禮暨開辦十周年慶典活動12月10日在上海昆劇團俞振飛昆曲廳舉行。年輕白領以及尚在小學學齡的小朋友,彩扮起《牡丹亭》杜麗娘、《玉簪記》潘必正,甚至還有以身段復雜著稱的《白蛇傳》白素貞,一招一式有模有樣。
成為藝術教育公益品牌項目
唱完《思凡》,胡鈺沁蹦蹦跳跳下了臺,媽媽指指她的嘴,“口紅沾牙齒上了。”她滿不在乎擦擦,又專心致志地盯著臺上演出。胡鈺沁上小學四年級,她不喜歡別人說她小。“為什么大家都覺得我是幼兒園小朋友?”正說著,一個同樣穿戲服的小女孩從胡鈺沁身邊走過,“她比我大五天”。在電視里看到昆曲,胡鈺沁被演員的漂亮扮相吸引。去年一月,媽媽為胡鈺沁報名參加上昆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。“我第一次看湯潑潑老師演戲就是《思凡》”,胡鈺沁邊說邊甩起水袖,孩子氣的做法立馬被上昆老師糾正了,“水袖不要甩,疊三疊才是標準的。”疊好袖子,胡鈺沁說,她最喜歡“春香鬧學”。不想演小姐,反而想演丫鬟。胡鈺沁理由很簡單,鬧學好玩。她學昆曲的同時,還在學舞蹈,“兩個課其實有點像,跳舞也要跑圓場,用小碎步,和昆曲一樣。”
今年10月,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布了65個“非遺保護工作優秀實踐案例”,上海昆劇團深耕十年的藝術教育公益品牌項目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榜上有名。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創辦始于2007年秋季,最初昆曲班只有一個旦角班、十名學員、一名教師。在通訊公司從事行政工作的徐祎璐就是那十分之一,昨天她與老師——昆三班演員甘春蔚拿到最深情緣獎,紀念十年師生情。
十年,徐祎璐扮演過昆曲劇目中的楊貴妃、杜麗娘、小尼姑、小道姑等。徐祎璐回憶,報名之初,她甚至不確定能否開班,“也許學生人數不夠,就開不了班。”第一年上昆舉辦十人旦角班,次年即新增設小生班,學員人數翻了一番。以后每年學員人數都在增加,今年畢業16個班、近200名學員,表演與演奏共5種課程,配備教師15名。依托于上海昆劇團青年中心,大部分教師是以昆四班、昆五班為主體的青年演員、演奏員。黎安、吳雙、沈昳麗等梅花獎、白玉蘭獎雙獎獲得者紛紛參與其中。針對學員不同興趣,開設閨門旦、小生、花旦、武旦、凈角、武生、昆笛等多門課程,針對學員不同進度,劃分基礎班、提高班。
昆曲在網絡時代依舊有生命
經過十年耕耘,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已成為上海昆劇團優秀藝術教育公益品牌項目,畢業學員超千人。
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辦的以老年曲友為主的“每周一曲”教唱班,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創辦的以進高校為主的“昆劇走向青年”,再到針對都市白領的“FollowMe昆曲跟我學”昆曲時尚課堂,學員發生了突破性的轉變。年齡集中在25歲至35歲,以青年白領居多,還有不少家長也來為孩子報名昆曲班,讓小朋友們領略昆曲藝術的魅力。每期昆曲班舉辦結業典禮,各班學員集體表演,學習成績突出者還有機會化妝登臺彩唱。許多學員如徐祎璐般成了昆曲推廣者。

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

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