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可借鑒德國、新加坡、日本哪些經驗?

2019-11-27 17:16  |  作者:周楠  |  來源:上觀新聞

  摘要: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發展能力呈現東高西低分布,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,以合肥、南京、無錫、蘇州、杭州、寧波為節點的“Z”發展軸,“核心-邊緣”空間結構顯著。
  


  “長三角城市群41個城市已經跨越了‘小世界’(小團體)發展階段,步入了全域一體化發展階段。不妨借鑒一下德國、新加坡和日本在園區發展方面的經驗?!比A師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,在今天寶山舉行的“長三角沿江濱海城市協同創新發展論壇”上這樣說道。
  
  他表示,長三角開發區演繹了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模式。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、開放程度最高、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。 2017年,長三角地區各類開發區456個,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40個(國家級經濟開區65個、國家級高新區32個、特殊監管區43個),省級開發區316個,國家級開發區占全國27.45%,省級開發區占全國15.87%。
  
  研究表明,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發展能力呈現東高西低分布,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,以合肥、南京、無錫、蘇州、杭州、寧波為節點的“Z”發展軸,“核心-邊緣”空間結構顯著。
  
  曾剛建議,長三角園區的發展,可借鑒德國園區發展新思路,告別“以鄰為壑、以大為強、降成本”的舊時代,開啟“一致對外、創新為王、引人才”的新時代。
  
  德國通過政府設立雙創專項基金、園區和企業協同推進史太白基金會、弗勞恩霍夫協會等非政府組織,促進了園區聯動發展;園區互動效果顯著,創新集群涌現,國際競爭力與歐盟引領力提升,城市繁榮與社會穩定令人贊嘆。
  
  比如,弗勞恩霍夫協會(Fraunhofer-Gesellschaft)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,在德國有69個研究機構,約24500名員工,2016年預算約為21億歐元,總部位于德國慕尼黑。2016技術發明數達6762件,已申請專利為608項,主要涉及工業應用技術研究。
  
  而新加坡經驗,則在于加快園區開發經營機構資本互換、相互投資、合作重組,建設以示范區為核心的園區管理網絡。
  
  長三角開發區應該依托一帶一路倡議,進行聯合艦隊式海外園區建設與開發??梢越梃b新加坡政府“區域項目計劃2000”(Regional Progranune 2000),在國外復制裕廊工業園的設計理念與組織方式,合資建設海外園區。
  
  國內的一區多園,則可推動開發區管委會向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轉變,鼓勵集團公司之間并購重組,真正發揮市場機制在開發區建設與運營效率方面的優勢。
  
  與此同時,可借鑒日本經驗,清除產學研用一體化障礙,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。長三角高端科技資源,正呈現向核心大城市集中、生產廠商向邊緣中小城市轉移態勢。要充分發揮長三角開發區發展聯盟在產業鏈、創新鏈、價值鏈以及產業生態優化、企業咨詢服務等方面作用。清除協同障礙,發揮大型企業、協會在產學研用一體化中的龍頭帶動作用,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核心區。
  
  曾剛認為,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行動,要推動園區建設與運營升級。在制度環境方面,對現有滬、蘇、浙有關一體化發展的法規規章和執法規范進行梳理、修改,形成簡政放權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、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、統一的營商環境法規體系,實現區域制度供給一體化。
  
  市場環境方面,要推動審批許可事項清單合一,證照資質互認,加快信用長三角建設,實現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,率先開展企業開辦、施工許可、財產登記、信貸獲取、投資者保護、稅收征管一體化試點。對標世界先進標準,建立統一的企業服務平臺,實現要素自由流動一體化。
  
  服務環境方面,要面向企業和群眾的所有辦事事項統一設立方式、數據格式、證明材料、辦理流程、服務標準,建立指標對接、流程相同、要求一樣、標準一致的服務環境,進一步完善上海市“一網通辦”,探索“一證通用”,實現政府服務的一體化。
  
  在他看來,目前江海城市面臨的長三角一體化問題有: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、行政區之間矛盾尖銳;區內關系復雜,協調不易,轉型升級壓力大;創新活力不足,顯示度不高等。要增強江海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主人翁意識。借鑒G60科創走廊建設經驗,瞄準國家戰略和時代發展大勢,建立江海城市發展共同體,建設長三角水陸一體化示范帶。
  
  具體而言,應發揮“一帶一路”、長江經濟帶、長三角一體化三大國家戰略的多重疊加效益,爭做雙重開放(對外對內)的先行者;實施水陸統籌、(生態)綠色發展戰略,打造新時代新空間利用、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板間;體現黃金水道價值、彰顯碼頭文化(游輪港)特色的濱水交通體系;推進物流網技術與工業融合,打造濱水新材料產業世界級產業集群。
注: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,均為原作者的觀點。凡本網轉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文件資料,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
0

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

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

上海文藝網客戶端
上海文藝網手機
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
責任編輯:沈彤
電話:021-61318509
郵箱:bjb@shwyw.com
廣告投放聯系方式:021-61318509 郵編: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
COPYRIGHT 2012-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。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,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。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、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。
地址: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-1 滬ICP備13019820號-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